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宝宝一到夜里就哭闹?这些因素父母通常想不到

袁颖
2021年07月09日07:33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新手爸妈上路,遇到宝宝一到夜里就哭怎么办?宝宝哭得伤心,爸妈听得揪心。您莫慌,不妨一起来看看怎么应对“夜哭郎”。

夜啼的孩子在民间俗称“夜哭郎”,啼哭原本是宝宝的天性,是进行情感交流、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但是这种哭闹一般应是可以找到原因且有度的,而夜啼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多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当宝宝一到夜里就不安,一阵阵啼哭,时哭时止,哭后仍然能够入睡,而白天能够安静入睡,严重的一到夜里就定时“开嗓”,甚至通宵达旦,父母听着孩子哭哑了嗓子,一面担心孩子睡眠不足、影响发育,一面自己也睡眠不足、精神心灵饱受摧残。

面对不能进行语言表达的孩子用啼哭这种方式表达要求或痛苦,冷静的爸爸妈妈此时常常会思考原因:

1、孩子是不是饿了,还是睡前吃得太饱不安稳?

2、孩子尿布需要更换了吗?

3、是不是有什么突然的声响、光线等等吓到了孩子?

4、被褥的触感以及温度是否让宝宝感觉到不适?

5、孩子突然哭闹是希望我们抱抱他/她吗?

6、宝宝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比如疝气?

7、难道是白天睡太久了,晚上就不想睡了?

这些通常是我们容易想到的后天因素,并能够根据原因做出相应的应对。

事实上,大多数夜啼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由非疾病因素引起:先天因素主要责之于患儿生母素体虚寒或性情急躁,遗患于胎儿,这点父母通常不易想到;后天因素则由于患儿腹部受寒、饮食过饱、体内积热、暴受惊恐,甚至由急腹症等危重病等导致。临床上,当宝宝有维生素D或 (和) 钙剂缺乏时也会出现夜啼,此时可能伴随有哭啼时不停用头蹭枕头,久而久之甚至看到宝宝蹭枕头的地方少了一圈头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枕秃”,此时夜啼会被会认作维生素D或 (和) 钙剂缺乏的一种症状。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夜啼的婴儿维生D及血清钙检查结果正常,且多数没有伴随发热、呕吐等其他表现,此时西医治疗方法多以镇静类药物为主,方式较局限于小儿而言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小朋友的配合意愿也低,会造成依从性差,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那么中医怎么看?

古代医家认为“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因此本病是以寒、热、惊为主要病因病机。

一、护理不当

比如保暖不当使寒邪内侵,脾脏在五脏中又属阴中之阴,脾寒内生,到了夜晚阴盛阳衰,脾寒更盛,寒邪凝滞会使气机阻滞不通,出现“入夜腹痛而啼”。

二、孕母饮食不节

如孩子妈妈平日喜欢辛辣肥厚的食物或贪服了一些热性药物,导致母乳性热,婴儿久而久之饮用性热的母乳容易火伏热郁,积热上炎,夜晚本应该阴盛阳衰,可心火过亢阴,使阴不能潜阳,同时心主火,属阳恶热,孩子自然会烦躁哭啼。

三、小儿“胆小”

中医认为,心藏神而主惊,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看到异物或听到异常声响,都能使小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这类患儿通常睡梦中惊惕,显得十分“胆小”,出现夜间惊啼不寐。

四、小儿消化能力尚未健全

婴儿“脾常不足”,运化能力差,饮食上不懂得自我控制,即中医所说“饮食不节”,当家长哺乳不当时,乳食积滞难以消化,至使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胃不和则卧不安”,连大人都会感到吃撑时胃脘不适,难以入睡,更何况小儿?因此不能言语表达的他们只能“入夜眠而哭啼”来进行提醒。

在治疗上,中医外治法具有绿色、安全、简便、有效的优势,可使患儿免受针药之苦,通过辨证寒热虚实,调整患儿机体功能状态,激发机体本身能动作用从而协调脏腑功能,使神气充盛阴阳平衡,取得良好效果。临床以推拿配合涌泉穴穴位贴敷者多见,疗效优于单纯推拿,还可以推拿配合中药内服;或配合耳穴;或配合奄(yǎn)包法;还有配合钙剂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推拿流派采用手法及常用穴位通常不同,需要家长遵从医师的治疗指导。

总之,面对宝宝的啼哭不安,我们要能够从孩子的哭声中听出真正需求,同时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定时把尿、睡前不过分逗弄孩子,帮助建立良好的生物钟,让“夜哭郎”变“乖宝宝”。

本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沈健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责编:李慧博、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