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草中黄金”帮宝宝清热消积助消化

陈喆
2021年08月25日07:50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很欣慰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调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顾护好孩子的消化。而顾护消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孩子积食,让脾胃消化健运。

很多家长平时都喜欢给孩子用一些消积的药材,比较温和的,诸如谷芽、麦芽、山楂,消积力度较大的,比如鸡内金、布渣叶等等。独脚金也是很多家长、特别是广东家长常用的一种药材。

“平时可以用独脚金给孩子煮水喝吗?”“孩子积食了,可以用独脚金消积吗?”以上是很多家长对于独脚金的常见问题,尤其是独角金价格在一众消积食药材中偏贵,更让不少家长下意识觉得“贵东西就是好东西”。

独脚金可以清热消积、助消化,是否可以作为孩子日常保健的常用药材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独脚金的功效和作用。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用独脚金?具体可以用什么食疗方?

清热消积的“草中黄金”?

独脚金有什么功效?

独脚金味甘、淡,性凉;归肾、脾、肝经;具有平肝消疳、健脾消食、清热利尿的功效。

独脚金其实是一种野草,具有很强的寄生能力,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看到就会将其当作杂草除掉。古代医师从这种野草中发现的不菲的药用价值,成为一味治疗疳积的良药。因此,独脚金又被称为“疳积草”“消米虫”。

有句俗话就说到:“小儿肝盛积成疳,妙药还推独脚金。”中医认为,独脚金具有清肝、健脾、消食、消疳积的疗效。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小儿夏季热、小儿腹泻、黄疸型肝炎等病症。独脚金具有不错的消积功效,但一般很少会单独用于消积,而是会搭配其他药材,比如布渣叶、鸡内金、麦芽、谷芽等。

除了消积的功效,独脚金也具有很好的平肝清热的功效。孩子积食化热,这股“热”是一路往上蒸腾的,沿途影响到肝、肺,出现舌苔黄、口气大、小便黄、大便干、易燥易怒等“上火”现象时,用独脚金来调理就比较适合。

有的家长担心小儿七星茶对孩子还是偏寒,接下来我也会介绍一些独脚金的食疗方,供孩子对证选服。

在具体和大家详聊如何使用独脚金之前,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醒家长:独脚金的消积力度是比较大的,因此不能将其作为日常保健食材给孩子使用,预防积食。

而且独脚金的药性偏凉,长期使用可能会损伤脾胃。如果家长想为孩子预防积食,推荐每周服用1次新三星汤,但更重要的是做好清淡饮食、科学喂养。

每次积食用猛药消积,积食好了又在饮食放肆,孩子很容易反复积食,而且积食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孩子积食,其实就是之前喂养不当的信号。

独脚金怎么用?

学会3道独脚金食疗

独脚金不能随便给孩子使用,什么时候才适合给孩子用独脚金呢?又该怎么用呢?不妨参考以下食疗方:

① 积食有热:独脚金瘦肉汤

孩子存在积食的现象,且已经化热了,出现舌红、苔厚发黄、口气大、大便硬结、小便赤黄等“上火”现象,可以用独脚金瘦肉汤为孩子消积清热:

许尤佳育儿堂·食疗方-独脚金瘦肉汤

材料:独脚金3g,猪瘦肉50g。

做法:独脚金洗净,猪瘦肉焯水;锅中加约3碗水,煮沸后放入所有材料,小火煲1.5小时后即可调味温服。独脚金性寒,注意连服不超过3天。

功效:消积清热而不伤正气,适合积滞化热、食欲不振的孩子服用。

适用年龄:3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② 预防上火:独脚金猪横利汤

孩子吃了肯德基、麦当劳等煎炸烤物后,出现嗓子干哑、有痰等即将“上火”的表现,可以喝一点独脚金猪横俐汤,去湿热,滋阴降火:

许尤佳育儿堂·食疗方-独脚金猪横俐汤

材料:芦根10g,侧柏叶8g、独脚金3g,猪横俐1条,少量油盐调味。

做法:材料下锅,加约3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至食材熟烂,加冰糖调味即可。吃完煎炸滋腻的食物后1个小时喝1碗,不吃渣。

功效:消食导滞,兼用于调理食煎炸滋腻后的咽喉发痒干咳、咽喉充血、发炎等症状。

适用年龄:3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注意:独角金价格较高,也可用4g孩儿草替换。

③ 肝郁化火:独脚金鲫鱼粥

孩子肝气不舒,导致脾胃不和,出现舌头尖,舌尖、边缘发红,舌苔白,大便干燥,有口气,反复积食等症状时,可以用独脚金鲫鱼粥给孩子平肝消积:

许尤佳育儿堂·食疗方-独脚金鲫鱼粥

材料:独脚金10g,鲫鱼1条,大米50g。

做法:鲫鱼洗净用纱布包好,与大米、独脚金一起下锅,加水约5碗;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煮45分钟,加盐,稍煮5分钟后即可分次服用。吃粥不吃渣。

功效:健脾开胃,清肝热,去积滞。可治疗小儿因肝热脾虚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和食欲不振,以及烦躁低烧、日渐消瘦等症。

适用年龄:3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今天为大家介绍了一道消积清热的常见药材——独脚金,家长们都学会怎么用了吗?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责编:李慧博、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