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芒種后要祛濕還要生津,要給孩子多吃什麼?

許尤佳
2021年06月08日09:03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芒種后,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天地間的陽氣達到全年最旺盛的時期,非常適合種植谷類。我一直強調,顧護孩子也要順應天地之變化,順時而養。

芒種時節,孩子也像農作物一樣,生長發育迅猛,新陳代謝旺盛。此時,正是顧護孩子陽氣、增強抵抗力的關鍵時期,更是調養孩子體質的最好時期。

芒種后顧護孩子的2大原則:祛濕、生津

芒種后,暑熱夾濕的氣候特點會更突出,家長在顧護孩子時要掌握兩大原則,一是要及時祛濕﹔二是在祛濕的同時不要忘了幫孩子生津。

● 及時祛濕熱

芒種后,暑濕二邪盛行。濕邪困阻中焦脾土,脾胃運化無力,吃進去的水谷精微無法生化成氣血,就停滯在脾胃,孩子就會積食。如果不及時消食導滯,積食協同內濕很容易郁熱成為濕熱。那麼,孩子很容易會出現感冒、喉嚨痛甚至發燒的問題。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受困,孩子的氣血生化不足,抵抗力自然就下降。抵抗力下降,無法抵御病邪,很容易暑濕感冒、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而最近廣東地區的新冠疫情,也與“濕熱”密切相關,此時顧護好孩子脾胃,及時祛濕熱是非常關鍵的。

● 祛濕不忘生津

夏季高溫炎熱,人體陽氣生發,皮膚腠理大開,就容易出汗,一旦過汗,就容易耗傷津液。中醫說,“過汗傷陽”,“陽隨汗泄”,流汗太多、不正常的流汗,都會損傷陽氣,尤其是脾陽。孩子新陳代謝旺盛,出汗量是成人的2~3倍,過汗傷津、傷陽的情況在夏季會更為明顯。

陽氣受損,脾氣就會不足。脾一虛,就無法正常運化,吃進去的食物無法生成津液,反倒因為無法消化成為水濕。水濕內停又會困住脾胃,如此反復就會成惡性循環,讓本就脾不足的孩子,脾虛情況更嚴重。

● 如何判斷孩子是要祛濕還是要生津?

有些家長很疑惑,祛濕是“排水”,生津是“補水”,兩者不是矛盾嗎?“濕”是一種病理產物,是對身體無益甚至會致病的液體﹔而“津液”是人體內正常的水液,如汗液、血液、尿液等。祛濕是把體內多余的廢棄的水液痰濕排出,而生津則是要補充津液。

要祛濕還是要生津,家長要學會辨証:

● 如果最近雨水多、空氣濕度大,孩子出現明顯濕氣重的症狀,如舌苔滑膩、白厚膩、黃厚膩或舌邊有齒痕,大便粘馬桶、不成型、或腹瀉等,就應先以祛濕為主。

● 如果孩子沒有明顯的濕氣重的表現,甚至出現舌紅少苔少津、口干舌燥、嘴唇、小臉蛋比較紅、手足心熱等症狀,就應以生津滋陰為主。

芒種后,祛濕、生津用好這些食材

藥補不如食補,食療是調理孩子體質最有效的方法。芒種后,家長幫孩子祛濕、生津,在飲食上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具體要怎麼運用好食療方法,家長要做好以下幾件事。

1、控制消化,積極健脾

第一步還是要堅持“10秒判消化”,每天觀察孩子的舌苔、口氣、睡眠、大便,如果有1項或以上不正常,那麼就是明顯的積食症狀,家長要及時用三星湯消食導滯,配合素食,堅持2~3天。如果孩子積食時還明顯有濕,就用四星湯或五星湯消積、祛濕。

孩子消化好時積極健脾,每周安排1次白術佛手湯、理脾補肺方。家長要明白,健脾是四季顧護孩子的重點,脾胃健運才能正常地運化水濕,氣血才能生化有源。

2、日常保健每周1~2次祛濕食療

正常情況下,幫孩子祛濕,每周可以安排1~2次的祛濕食療,飲食上可以加入陳皮、赤小豆、薏苡仁、芡實、木棉花、土茯苓、綠豆、冬瓜等祛濕利水的食材,可以用這些食材煲湯、煲粥。孩子濕熱症狀明顯時還能給孩子用茵苓祛濕湯,每周1~2次,從今天開始到夏季結束都適合用。

3、暑熱天生津用好這些食材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舌紅少苔少津、口干舌燥、嘴唇紅、手足心熱等症狀,可以給孩子吃點番茄、蓮藕、百合,也可以在食療中加入烏梅、石斛、沙參、玉竹等生津滋陰的食材。另外,在濕熱的夏季,推薦一個生津、消暑的食療——百合冬瓜湯,冬瓜能清熱利水,生津除煩,清熱解暑﹔鮮百合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很適合在夏季給孩子用。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董菁、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