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常有這種病?中醫教你內外兼治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緊張的生活狀態,讓越來越多的人與腰椎間盤突出“結緣”。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我國有近兩億腰椎病患者,其發病率僅次於感冒,且近年來呈現低齡化的發病趨勢。
臨床常見的腰椎疾病類型有哪些?
腰椎一般指的是胸以下、髖以上的部位。古人常講“腰為腎之府”,按照中醫原理,腰椎的疾病與腎這一器官緊密相關。
腰椎疾病可分為后天性的腰椎疾病和先天性的腰椎疾病。后天性的腰椎疾病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型:一是外傷性的腰椎病。如交通事故導致的骨折、脫位等,具體可分為暴力骨折、壓縮骨折等﹔二是長期的慢性勞損腰椎病,如久坐、久累導致的腰椎盤突出、腰椎勞損等﹔三是盆腔炎、前列腺炎引起的腰椎病﹔四是腰椎退行性病變如退行性失穩、退行性側彎、腰椎盤突出、腰椎盤狹窄等。先天性的疾病包括先天型脊椎側彎等。除此之外,腰椎的腫瘤也可能導致腰椎病。
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是什麼?
腰椎間盤突出與腰椎間盤突出症不同。二十歲之后可能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的現象,但核磁顯示的腰椎間盤突出不一定是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突出隻有壓迫到馬尾神經等部位、出現臨床症狀才會被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需臨床干預。
腰椎盤突出症是因為椎盤突出后壓迫到后方椎管內的馬尾神經或者神經根,可能出現腰痛、下肢疼痛等症狀。人體腰椎的椎體前方是腹腔,沒有神經、脊髓等結構,相對而言少有大問題﹔椎體后方則有馬尾神經這一重要部分,因此較易發生問題。壓迫到正中間的部位可能出現腰痛、下肢無反應﹔壓迫到側方則可能造成局部神經根受損,從而出現下肢疼痛。
中醫如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在中醫中屬於痺証,是一種慢性的筋骨病。70%∼80%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不需要經過手術,可以通過保守治療解決。隻要病人的活動不受限、沒有太過疼痛,就可以視情況選擇治療方案。
中醫講求中和的狀態,而腰椎能夠平衡的前提是椎體、韌帶、椎間盤等部分堅固。《皇帝內經》中講“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骨骼是形成腰椎穩定的基礎,筋是肌肉發力的源泉。中醫的筋指的是連接骨肉之間的結構,肌腱、筋膜、關節間的韌帶等都屬於筋的組成部分。肌肉的僵硬、韌帶的鬆弛都會產生相應問題。因此中醫治病思路就是骨干如何強健、筋如何柔順、肉如何恢復力量。所謂“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因此中醫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有補肝腎、健脾行氣等。
中醫講求內外兼治。針對肌肉的內裡調治可以選擇口服一些健脾的食物藥物等﹔外治則是對全身或局部進行鍛煉。為恢復筋道彈性和柔順,可做一些拉伸運動,進行熱敷、針灸等﹔若筋道位置發生改變,出現“骨錯縫,筋出槽”,中醫可做復位調整﹔還可用拔罐、艾灸等治療麻木﹔用點穴、理療、針刀等治療筋絡不通等。
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傷綜合科主任醫師王尚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