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了解这些常识,乙肝携带者妈妈可以更好保护孩子

王婉莹、王奕苏
2021年10月27日10:47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个家庭共同的期盼。然而,当准妈妈被检查出患有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时,这个愿望仿佛一下子被阴影笼罩。

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中乙肝病毒携带率约为8.16%,而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乙肝母婴阻断可有效切断这条传播途径,为刚出生的孩子建立起保护屏障。

1.什么是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母婴传播是指乙肝携带者的孕产妇在怀孕或分娩的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乙肝母婴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宫内传播,包括种系传播,是指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肝病毒。这种传播方式引起的感染约占5~15%。母婴阻断失败主要是发生在这种传播方式下。而且经种系——即精子或卵子——传播的可能性也已被证实。

二是产时传播,是指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而进入新生儿体内。这一过程感染的可能性最大,这种情况也最为多见。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病毒,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三是水平传播,是指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母乳喂养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乙肝携带者妈妈生下的孩子几乎都会被感染上乙肝病毒。临床数据显示,传染率为70~100%。而孩子感染时年龄越小,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

2.如何进行乙肝母婴阻断?

对于乙肝携带的准妈妈,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接受医生专业指导,定期做好产检,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剧烈的活动,也不要做太重的体力活,以预防流产和胎盘子宫错位导致的胎儿感染乙肝病毒。

此外,还要确保住院分娩,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高乙肝病毒载量的准妈妈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对于乙肝携带的妈妈生下的孩子,需要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尽快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疫苗,越快越好。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之后,在孩子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联合免疫是当今被国内外一致公认和多国指南一致推荐的最有效方法。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疫苗对孩子的保护成功率能达到90%左右。在此过程中,孩子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

3.孩子接种疫苗后,乙肝携带者的妈妈能进行母乳喂养吗?

大量研究表明,母乳中的病毒含量较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要低很多,通过母乳喂养感染需要的病毒水平是通过血液传播的50倍。

母乳本身还具有抗病毒活性,出生后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孩子,乙肝免疫球蛋白进入血液可以立即中和进入机体的乙肝表面抗原,使肝细胞不被乙肝病毒感染。此时,接受母乳喂养并不增加乙肝的母婴传播率。

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但需要注意,在有乳头裂伤、破损或宝宝有口腔溃疡的情况下,要暂停哺乳,接受正规治疗。

乙肝携带的准妈妈要全程配合医生,及时对孩子进行联合免疫接种,保护孩子免受乙肝病毒传染。与其沉浸在患有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痛苦、焦虑中,不如多掌握这些关于乙肝的常识,用科学战胜疾病。

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于清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责编:王婉莹、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